无标题文档

天水市情报告——2022年第9期(总第107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www.zgtsswdx.com 时间:2023-01-19 16:50:50 来源: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天水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编者按:保护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报告针对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持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基层组织保障等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改善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参考意义。现刊发主要观点,供领导参阅。

 
  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福祉,也是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天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但在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需要进一步破解。
  一、天水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做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一是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不完全到位,个别乡镇党委、政府执行政策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损害生态环境被相关部门追责问责的情况仍有发生。二是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投资巨大,地方财力支撑能力不足,完成谋划项目资金缺口巨大。同时,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大水漫灌的情况。三是群众参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一些群众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是干部、是“公家”、是“八大员”的事,与自家关系不大,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愿参与镇村环保事业,甚至在环保措施落实牵扯个人利益时,持消极态度。
  2.农业生产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化肥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化肥的过量使用,影响土壤结构,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等生理酸性肥料的使用导致土壤PH值降低,对植物的生长不利。施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染以及化学肥料施用不当或过量,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辐射污染,使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结构破坏、蓄水能力下降。二是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农药施用于土壤后会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种复杂环境要素之间循环,使污染范围扩大,对大气、水体、生态、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人的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三是农膜使用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依然严峻。残留农膜导致水分渗透量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地抗旱能力削弱,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残留农膜影响作物根系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影响灌溉和施肥,使作物产量下降。四是焚烧秸秆行为屡禁不止造成环境污染。秸秆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及烟尘,在阳光作用下还可能产生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会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会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造成较大刺激,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五是畜禽粪便排放量大增使生态环境面临考验。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粪污呈现总量大、利用不充分的特点。畜禽粪便废弃物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释放一些刺激性的气体,污染空气,影响周围人群健康。畜禽粪便污水中,有很多浓度高的病原体,随便排放这些污水,流入地表中,会对周围淡水资源造成污染。畜禽粪便排放物中钠盐和钾盐含量高,如果长期排放浓度过高,就会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焚烧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乡镇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缺乏系统思考与统筹,出现了“垃圾堆起没人运”的现象。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生活污水处理当中还存在技术规范性差、标准不统一、污水处理设施难以配套、配套后无力使用等问题,缺少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技术。三是“厕所革命”还不到位。仍有大量的农村厕所尚未改造,已经改造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山区乡镇受供水制约,沿用卫生旱厕,缺乏粪污处理环节。四是村容村貌整治水平不够高。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依然存在,残垣断壁、小广告、“牛皮癣”整治持续性不足,一些村庄建设凌乱无章,缺乏有效规划,车辆、农机具随意停放,个别村庄甚至呈现出无序状态。
  二、进一步改善天水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提高思想认识。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2019年8月,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天水市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区域,要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的有效途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守正创新,用更加完善的机制、更加管用的措施,切实做好天水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持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位。一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精准施肥,结合天水实际,分川区、山区、林区等区域、分作物制定化肥施用限量标准和减量方案,改进施肥方式,推广应用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拓宽畜禽粪肥、秸秆和种植绿肥的还田渠道,在更大范围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培育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企合作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二是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推进科学用药,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进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效率。三是持续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因地制宜调减作物覆膜面积,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的废旧农膜整治模式,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处置水平。加强农膜回收重点县建设,推动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总结推广甘谷县、张家川县发展废旧农膜回收的典型经验,给全市农膜回收工作提供新的方法思路。四是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加强对武山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监督管理的基础上,依法编制实施各县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依法合理施用畜禽粪肥,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推进种养结合,畅通粪肥还田渠道。
  3.下大力气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改厕工作,积极推进统筹治理。将农村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垃圾、种植、养殖、粪污等污染统筹治理,将治理对象、目标、时序协同一致,确保治理成效。一是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压实县区部门乡镇责任,实现水体有效治理和管护。建立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优先整治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水体,针对农村黑臭水体污染源,综合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清水复流”。严禁表面治理和虚假治理,禁止简单采用冲污稀释、一填了之等“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二是持续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突出问题为重点,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和覆盖水平。推动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规划、建设和运行,与供水、改厕、水系整治、农房道路建设、农业生产、文旅开发等一体推进、有效衔接。结合村庄规划,重点治理水源保护区和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做好户用污水收集系统和公共污水收集系统的配套衔接,合理选择排水体制和收集系统建设方式,确保污水有效收集。建议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污水治理技术,鼓励居住分散地区通过黑灰水分类收集处理、与畜禽粪污协同治理、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处理污水,达到资源化利用要求后,用于庭院美化、村庄绿化等。三是加强农村改厕治理。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清水县立足村庄基础条件,推广“双格式、双翁漏斗式、水冲式和卫生旱厕”四种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衔接推进方面,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进行控源截污,通过村内建设生活垃圾收集点、加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力度、清理黑臭塘淤泥和水面漂浮物进行内源治理,通过黑臭塘内种植水生植物、人工增氧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的经验,有借鉴意义。
  4.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一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秦州区推行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片区)处理”垃圾清运收集处理模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筐两桶”收集机制,村镇以“示范户”“示范巷”“示范村”“文明户”“美丽庭院”“红黑榜”“笑脸墙”等评比活动为载体建立示范引领机制的做法,为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有效推进探索出了新路子,有借鉴价值。在不便于集中收集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的地区,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方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二是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村庄风貌建设要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通过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三是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利用好公益性岗位,合理设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队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员。建议依法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5.强化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组织动员村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鼓励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的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本报告系第47期中青班课题研究报告《天水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和对策》的成果。指导教师:骆爱喜。作者:王义明,麦积区五龙镇人大主席;张强强,秦州区太京镇人大主席;李峰,秦州区天水镇人大主席)

 

 

无标题文档
         版权所有: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备案号: 陇ICP备17001240号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4号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岷山路60号
邮箱:tsdxbgshi@126.com
电话:0938-838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