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天水市情报告——2022年第7期(总第105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www.zgtsswdx.com 时间:2023-01-19 16:05:10 来源: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天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需从七个方面着力

 
  编者按: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奋斗目标。报告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要求,梳理分析了我市创建工作面临的问题挑战,针对性提出了着力完善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着力优化空间格局、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倡导生态生活、着力弘扬生态文化、着力强化保障措施等对策建议,对推动我市创建工作有参考意义。现刊发主要观点,供领导参阅。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奋斗目标,这对全面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天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天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增容与控源减污并重,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和八项机制,扎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要求对照,我市创建工作还存在差距,面临一些问题挑战。
  一、天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健全。由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涵盖多个领域、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主体,整合难度较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未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等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硬约束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生态环保类产业发展缓慢,环保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使用覆盖面还不广。现有企业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投入保障不足,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还未完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周期长、难度大,结构性污染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尚未补齐。由于生态环保类建设项目投资多、回报少,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加之市、县区财力有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整体薄弱。随着“十四五”时期天水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现有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暖等设施难以满足污染防治需要。渭河干支流沿线还有 17 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机制还不健全。餐厨(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总量不足,再生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四)环境质量改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机动车、城市用能、排放源等将呈现刚性增加,要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任务,还需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五)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还需增强。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还未有效落实,部分企业参与环保的主动性不足,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欠缺,生态社会环保组织发展较慢,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平台需进一步拓宽,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还需增强。
  二、天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推进建议
  (一)着力完善制度体系。一要深化源头防控制度。深化环境准入,以“三线一单”为核心,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全面落实林长制和河湖长制,有效保护林区和河湖生态系统。二要健全过程严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拓展群众信访投诉举报渠道,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网格化监管网络,加强环境执法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环境执法监督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发挥制度叠加效应。四要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创新融资方式,鼓励通过招商、银行业绿色信贷产品等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一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臭氧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强化煤烟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扬尘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强化“四烧”、燃放烟花爆竹、餐饮业油烟等低空生活面源污染管控,落实区域联合防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二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工业企业污水治理,实施重点流域分区管控,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大力实施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三要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建立重点区域土壤风险点位网络,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推进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四要加强噪声管控。开展道路交通噪声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噪声防治,降低商业娱乐噪声,提升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五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创建,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涉及化学品和重金属环境风险管控,扎实整改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六要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开展核与辐射安全专项检查,加强放射源“全寿程”管控,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源头管控。七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河湖、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强化矿区生态治理,全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坚决维护生态安全。
  (三)着力优化空间格局。一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按照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要求,依据天水市各区域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程度,着力构建“一带两区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一带”指渭河干流生态保护带;“两区”指北部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南部小陇山、西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区;“三廊”指重点沿葫芦河、耤河、牛头河等渭河主要支流打造生态廊道。“多点”指以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积山地质公园等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二要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叉、重叠等问题,建立以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要加大河湖岸线保护力度。合理划定全市 27 条重点河流的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和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保护河湖环境安全。
  (四)着力发展生态经济。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电子信息、电工电器、医药食品、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新增长点。三要推动形成“一区多园”工业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四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围绕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加强延链、补链能力,加大配套协作力度,推动全市工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绿色制造、绿色矿山等清洁生产能力。五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把天水市建设成为甘肃省特色农业主导区,推动资源节约与利用相关指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创建要求。
  ()着力倡导生态生活。一要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并稳定运行;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加快完善绿地系统,推进绿道网络建设,加快庭院及立体绿化推广,提高绿地比例;推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二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分类推进厕所无害化改造,实施村庄清洁创建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交通,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创新农村客运服务体系,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促进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积极推动节能改造,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宣传,引导绿色理性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六)着力弘扬生态文化。一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生态理念。挖掘伏羲文化、轩辕文化等天水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理念,推动传统生态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二要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利用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主题日开展宣传,创新公共传媒宣传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宣教示范基地。三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根据学校、党政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深化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四要多渠道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展馆、绿色餐馆和节约型机关等绿色细胞创建,动员社会团体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活动,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共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良好格局。
  (七)着力强化保障措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权责清晰、集中统一、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二要统筹推进创建活动。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统筹起来,实行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整改同步推进,发挥协同作用。三要保障创建资金。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常态化、稳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四要强化科技支撑。从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扶持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加快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环境管理、精准治污提供支撑。
 

 
(本报告系第 47 期中青班课题研究报告《天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路径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师:缑琳芳。作者:马文杰,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何峰,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康富仓,市委编办法规科科长)

 

 

无标题文档
         版权所有: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备案号: 陇ICP备17001240号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4号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岷山路60号
邮箱:tsdxbgshi@126.com
电话:0938-8384728